2025-07-24 18:24:00
21日凌晨,暴雨倾盆而下。在济南市水利工程服务中心玉符河服务处的防汛值班室内,只有监控屏幕上的光亮和雨点敲打窗户的声响。代浩天紧盯着屏幕,兴济河分洪闸上游的水位线像被无形的手向上猛推,短短二十多分钟,已逼近32.50米的警戒红线。他下意识攥紧了手中的笔,这是23岁的他入职一年以来,第一次直面分洪的急迫时刻。
2024年8月参加工作的代浩天,是玉符河服务处最年轻的防汛人。7月20日清晨8点,他踏进服务处防汛值班室时,窗外还是晴空。时隔不久,气象预警信号开始响起并不断升级,黄色暴雨预警将他和同事们牢牢钉在岗位上。这间二十多平方米的值班室,成了守护城市水系安全的重要中枢,墙壁的屏幕实时监控着闸口与河道,济南市雨水情信息系统上的数据每分每秒都在刷新,每一处细微波动都牵动着防汛人的神经。
21日凌晨,洪水来到
21日凌晨,在济南市水利工程服务中心玉符河服务处的防汛值班室内,墙上屏幕里的数字还在不断刷新,济南多处地点的降水量数字格已经变红,那代表着降水量超过了100毫米,兴济河的水流随时可能加剧小清河的危机。
代浩天所在的玉符河服务处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启动腊山分洪工程的预案。命令下达,代浩天屏息凝神注视着操作流程:宋庄闸率先开启,预泄水流开始为洪峰让路;紧接着,腊山分洪闸启动,巨大的闸门缓缓抬升;最后,节制闸稳妥关闭。原本冲向小清河的汹涌水流被成功导向腊山分洪工程,第一次分洪在高度精准的配合下完成。代浩天快速记录下时间与水位,指尖的微颤逐渐平息。
连续鏖战32小时
时间在数据与警报中失去了昼夜边界。一张简易的双层架子床支在办公室角落,成了代浩天短暂休息的据点。实在困极了,和衣倒一会儿;饿了,手机点开外卖软件成了唯一选择。最严密的盯守在于水位,每隔10到15分钟,他就必须起身记录一次水位与雨量数据,分析降雨趋势。这个动作在两天内重复了上百次。
就在第一次分洪十几个小时后,22日凌晨,更大强度的降水再次考验了水位防线。腊山分洪工程第二次启动。从第一次开闸两次分洪到最终平稳结束,分洪持续整整23个小时,305万立方米的洪水以最大95立方米每秒的流量,通过腊山分洪工程导入玉符河。洪流危机消除,据了解,此次分洪补充了玉符河下游段水源,形成了国道220至黄河的景观水面。
首次守闸成功
腊山分洪工程东起兴济河京沪铁路桥,西至玉符河,建有兴济河节制闸、腊山分洪闸、宋庄闸三座中型水闸,主要功能是拦截兴济河、大涧沟、陡沟的洪水流入玉符河,分洪道全长7.85公里,设计分洪流量604 m³/s,分洪流域面积159.5km²,占小清河洪园桥以上流域面积的36%,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是一项跨流域分洪工程,对减轻济南市小清河行洪压力,确保主城区防洪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最后一个闸门状态确认安全,屏幕上的颜色终于回归令人心安的颜色,连续工作32小时的代浩天靠在椅背上。年轻的脸上满是疲惫,眼睛却异常明亮。“看着洪水顺利排出去,真的很有成就感,”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那一刻,真正体会到这份工作的分量,原来我的每一次记录,每一次汇报,都实实在在关系着这座城市的安全。”
窗外,被暴雨冲刷后的济南迎来一个宁静的清晨。在玉符河服务处,年轻的防汛人代浩天继续凝望着屏幕。那里跳动的数字和影像,是城市水系的脉搏,更是他青春扎根的土壤。每一滴安全流淌的水,都在书写着青春的力量。
【相关新闻】
带头清理河道,崔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成防汛“指挥官” | 防汛人在一线
雨不停,人不撤!他们昼夜坚守防汛一线,守护城市排涝“生命线” | 防汛人在一线
暴雨来袭24小时待命,排水清淤构建438.7平方公里防汛“安全网”| 防汛人在一线
记者:梅寒 摄像:王汗冰 剪辑:徐超 摄影:王汗冰 摄影:梅寒 编辑:韩璐莹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