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视频 复盘反思

2025-05-04 07:10:00

每一次站在公开课的讲台上,都是对自我的一次深度挑战与重塑。最近我刚完成了一节学科德育特色课的录制,讲的是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录课结束,当摄像师傅把视频发给我,我便迫不及待地“自我听课”。这一听,问题纷纷浮出水面。

观看视频时,“台风”一词瞬间跳进我的脑海。“台风”基于专业功底、授课能力,更体现在职业形象上。专业功底最重要,毕竟教师得是“内容专家”,肚里没货难站稳讲台;授课表达能力也不可或缺,不然难以引导学生。但职业形象与讲台风范同样很重要,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体验及授课效果。回看这堂课,我虽然穿着西装,可仪态却漏洞百出:站姿不够优雅庄重,随意地站在学生旁边,对学生的朗读、思考关注不足;使用耳麦时多次遮挡学生视线;抬手看表等小动作也被镜头捕捉到了。这些都显示出我在课堂上缺乏专业性、正式感,远未达到“人课合一”的境界。而且课堂前半段,我莫名紧张,随着课程推进才渐入佳境。这警示我在日常教学和公开课中,要有意识地磨炼“台风”,在一次次展示中成长。

备课阶段,我虽按文本与思政育人双重逻辑,精心设计了以“觅”为主线的教学环节,但执教时却因过度关注录像和授课环节推进,忽略了对教材的深度钻研。课堂上,对学生的写字指导因紧张而不到位,朗读也因备课疏忽,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学生朗读拖腔严重。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讲身边的“活雷锋”时,学生发言拓展不开,我却没能有效追问。另外,原本计划好的评价量规,也因设备问题无法按原计划展示,临时改为同桌互评。这一突发状况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考虑教学设备等各种因素,确保教学计划顺利实施。

在指导学生书写“温暖”一词时,我没明确说明书写要求,导致这一环节浪费了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这让我认识到,教学指令一定要清晰明确,让学生清楚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平淡,过渡语、引导语缺乏变化。比如播放雷锋去世视频前的过渡语,因没突出重音和把握好节奏,未达到预期的情感冲击效果;播放完社会中的活雷锋后,引导学生朗读的启发语不够深情,影响了朗读效果和课堂氛围。这让我意识到,教师的语言应精准且富有感染力,需要精心锤炼各类教学语言,用规范、准确、激励性的话语引导学生。

回看自己上课的视频,虽然耗时费力,但却能发现问题并引发深度反思。这种反思就像工匠雕琢美玉,虽需付出努力,却能不断打磨教学技艺,助力专业成长。

(作者系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西平小学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4日 第03版

作者:刘国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