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18:13:00
一、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提出和意义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2019年12月,下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为严格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回应民事执行实践需要,根据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在充分调研、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善意文明执行意见》。善意文明执行的意义在于不仅在疫情、全球经济下行的形式下,人民法院充分发挥服务大局、灵活执行、紧急行动、多方共赢、引资盘活、保障民生、特事特办、公平高效、稳定市场的职能作用,更在2025年“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以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善意文明执行的目的
执行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善意文明执行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既保障申请人的胜诉权得以实现,又充分考虑被执行人的实际困难和合法权益,避免过度执行对被执行人及其家庭基本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实现双方权益的平衡保护,以温和、文明的方式解决执行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宁,对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法治文化、宽松的国际营商环境的大国形象。法治的力量,不仅仅在定分止争,更在于凝聚人心,守护希望。
三、充分发挥执行法官的主观能动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笔者认为,善意文明执行最大的核心是执行法官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灵活执行。执行法官作为司法实践的关键主体,职业素养、价值判断与责任意识直接影响执行质效。在当前人民法院执行任务繁重,执法环境有待改善的情况下,要求执行法官立场坚定,有勇有谋,知识渊博,精明干练,熟知法律法规,具备一种为国家、为社会、为当事人尽心办案,崇尚法律、相信法律、敬重法律。既能严格依照法律规定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拍卖等措施,又能合理、最小化运用司法资源化解矛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或促成当事人和解、或与有关部门协调,情况紧急时雷霆手段,保障民生和风细雨,既能跑赢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又能保障社会和谐,不过度采用执行手段。唯有充分激发法官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刚柔相济的执行方案,在采取强制措施中融入人文关怀,才能将善意文明执行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司法行动,让每一个执行案件都传递法治温度。
四、善意文明执行的总结和提升
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善意文明执行工作中,从最高人民法院善意文明理念的提出,到把善意文明执行运用到日常的案件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人民法院可以每月、每年对执行案件评比,有多少案件运用了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收到了哪些效果。又有哪些案件是使用传统的执行手段,效果如何,与适用善意文明执行的差别在哪儿?做各种检查、评比、甄别,从中总结经验,健全制度,吸取教训。
五、善意文明执行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从严把握善意文明执行,权利不得滥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不能把怠于执行、消极执行、拖延执行、选择性执行美化成善意文明执行,说成保障民生。唯有以完善的制度体系划定边界,才能确保善意不被滥用,文明不打折扣。通过细化执行规范、强化流程监督,建立责任追溯机制,让每一次执行行为都在制度框架内有序运行,让善意与文明成为执行法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职业准则,方能以制度的刚性保障善意文明执行的长效推进,让法治的力度与温度在规范中实现完美统一,提升司法公信力,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根基。
总之,善意文明执行,是法律刚性与人性温度的交响,是社会治理智慧的生动注脚。当每一份判决都浸润着公平正义,当每一次执行都传递着善意文明,终将看到法治信仰在理解与尊重中扎根生长,公平正义不仅承载在法律和裁决书上,更温暖流淌在人民群众心间。
扶沟县人民法院 李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