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5 22:05:00
“牛呀牛,牛耕田;马呀马,马运谷;年头辛苦到年尾,斟杯烧酒送给你,请你出力夺丰收……”5月5日,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东君村村民牵着头戴红花的牛进行“牛王诞”祭祀仪式,其独特的风俗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农历四月初八,是壮族传统节日“牛王诞”。当天,2025年广东“四季春晚”春季展示活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四月八“牛王诞”活动在上帅镇东君村举行,活动通过祭牛、拜牛、喂牛、沐牛等仪式,彰显了当地壮族群众对牛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此次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清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东省文化馆联合主办,不仅展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风情,更以非遗传承为纽带,让民族文化在活态传承中焕发生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4日启动以来共吸引2万余人次参与,带动消费962万多元,助推连山“农文旅体康”融合高质量发展。
洗牛。
喂牛。
非遗巡游。
壮族风情文艺表演。
壮家美食——五色饭。
尊牛爱牛
期盼水牛膘肥体壮夺丰收
壮族同胞在当天都起了一个早。上午9时,整个上帅镇已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村民和游客早早在东君村等待活动的开始。
壮族人尊牛、爱牛,“牛王诞”在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壮族先民在打猎中生捕了一头野牛,经驯养后变成家牛,某年四月初八生下一头公牛犊,经训教后能犁田耙地并繁衍成群,逐步代替了人力拖犁带耙之苦。壮族先民为了纪念这头公牛的功德,尊它为牛“始祖”,所以这一天称之为“牛王诞”,并以歌舞祭祀感恩牛王“始祖”耕耘之德,期盼水牛膘肥体壮,祈望天地垂青、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人丁兴旺。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壮族“牛王诞”节日已有370多年历史,2015年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成为连山“一镇一节”的文化名片,也成功入选2025年广东省“四季村晚”春季展示活动。
5日上午,随着三声牛角号吹响,祭祀活动开始,群众给牛栏门口披红挂绿,为牛头戴上红绸大花,用青草喂牛,牵牛下河洗浴,期盼水牛膘肥体壮夺丰收,祈求社会安宁人长寿。
非遗+国风
传统文化“潮”起来
今年连山四月八“牛王诞”活动,增设了装古事非遗巡游,非遗巡游队伍从村寨出发,上演了一场融合传统与潮流的视觉盛宴。装古事是壮族一种群众性的民间游艺活动,被列入清远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日9时,锣鼓喧天,旌旗招展,鞭炮齐鸣,由上帅镇各村寨联合组成的化妆队、锣鼓队、八音队等民间艺术表演巡游队伍从东君村出发,历经连官桥、红旗村、镇街、镇文化广场、河背村再回到活动主会场东君村。德高望重的族老点亮灯笼电珠,撑举“头灯”引路,百余群众演员身着七仙女、西游记唐僧师徒、八仙过海的“八仙”等服饰,或手持竹篾编扎的鸟、鱼、虾、虫等形态灯具,或情景演绎扮演人物的特定情节,或扮演山歌对唱。
巡游途中,自媒体网红身着壮族装束,在东君桥上与手持各色道具的古装扮演者同框互动;国风Cos非遗巡游引得游人驻足,快门声、欢笑声与八音队的传统唢呐声交织成趣,热闹非凡。
传承发展
壮歌绕梁绽放新魅力
“搵呢一齐挂节咯(壮家话今天一起过节咯)……”主持人的壮话问候瞬间点燃全场氛围,为当天的文艺汇演拉开了序幕。每年“牛王诞”,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壮家歌舞组成的文艺汇演成为壮乡盛大的精神盛宴。
第一个登台亮相的节目是情景表演《牛王颂》,以壮家人的礼仪,庆贺牛王“始祖”诞辰,纪念“牛王”的功德,祈求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紧接着,非遗民间舞蹈《舞马》由表演者身套布艺马头道具,在二胡、唢呐、竹笛等民间乐器轻快流畅的伴奏下,把春种秋收的喜悦用高抬腿蹦跳、原地轻快转动以及追逐绕圈等形式展现在舞台上,趣味灵动的表演更是赢得台下游客观众的喝彩。
“好茶嘞,倒出茶杯丁丁红,毛系深山好茶乳,都系主家首头浓(壮族陈屋话:好茶嘞,倒出茶杯红彤彤,不是深山好茶叶,而是主人家热情好客)……”由上帅镇陈屋村寨歌队演唱的非遗壮族民歌《年晚歌》,以高亢婉转的腔调、朴实真挚的嗓音,唱出了壮乡人民的热情好客。
“年晚歌”是壮族民间独特的集体对歌习俗。每逢节庆,以拆字、猜谜、计数等知识歌谣为核心内容在各村寨、垌场的歌队展开较量,演唱时歌词对仗精巧、朗朗上口,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如今,在连山文化部门积极的帮助下,壮族民间音乐《年晚歌》《唱采茶》成功列入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传统的对歌形式融入节庆,在传承发展中绽放出全新的魅力。
农耕竞技
壮族“那”文化解锁文旅新玩法
“那”(壮语:na)是壮族独特的文化符号,意为“田”和“峒”,最初专指水稻田,后逐渐演变为田地或土地的统称。作为传统稻作民族,壮族世代依“那”而居、以“那”为本,孕育出以稻作文明为核心的“那”文化体系,蕴含着壮族农耕文明的古老智慧。
稻穗投壶、绣球传情、投炮纳福、猜码会友……以壮族“那”文化为精神内核的全民参与农耕竞技的游园活动在东君村火热开场。
以竹子制箭筒、以稻穗作杆箭的投壶游戏投出了壮族群众对丰收祈福的美好愿景,以壮锦织球、以竹藤编篓的绣球传情牵起游客群众的姻缘红线,以花炮为福瑞、以竹篮纳千祥,接尽世间好景,织就幸福绵长,以乒乓球会友,以擂台霸赛争夺“壮乡码王”之位……现场,农具变道具,田地变赛场,集趣味性、互动性和参与性于一体的游园项目吸引游客群众踊跃参与。
美食+文创
一站式打卡壮乡味道
穿过饰满壮锦纹祥的特色拱门,绚丽多彩的民族图腾像是好客的壮族儿女张开双臂,迎接八方游客。
民族特色小吃摊位上的壮家“五色饭”选用优质糯米,通过紫薯藤、黄花、枫叶等植物浸泡出液蒸制而成,色彩斑斓,芳香四溢;咸香软糯的竹叶粽内馅包裹着上等五花肉、花生、板栗等食材,口感层次丰富;新鲜出炉的壮家酿豆腐香气扑鼻,以豆腐为皮,以糯米、土猪肉、干香菇、黑木耳等剁溶为馅,味道鲜美,引得不少游客争相前来打卡,品尝这颜值与口感并存的传统美食。
山货摊位上的壮家丝苗米、高山茶、蜂蜜、菌菇等特色农产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引得游客凑近摊位,精心挑选。在不远处的壮绣服饰摊位,以沉浸式穿戴民族服饰,体验壮族文化风情项目一跃成为了非遗文创产品展区的“流量密码”。游客头戴银饰,身着针脚细密的精美壮锦服饰,伴着铜鼓铿锵,走进山水如画、民族风情浓郁的特色村寨,近距离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旅融合
激活县域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连山深入贯彻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十大行动方案”,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全力推进“农文旅体康”深度融合,深度挖掘非遗技艺、民俗节庆等特色资源,延伸发展绿色农业、体育赛事、康养服务等产业链条,创新构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强劲动能。
在文旅融合方面,连山大力推进“一镇一节”特色活动的开展,成功以“三月三”“四月八”“七月香”“盘王节”等传统民俗节日为重要媒介,成为展示壮美连山民族特色的重要窗口,为连山农文旅体康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未来,连山将继续擦亮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以民族节庆品牌效应汇聚人气,构建全域旅游服务全链条产业,激活县域经济增长点,促进民族文化“走出去”,让传统瑰宝“活起来”,奏响各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壮丽乐章。
南方+记者 黄津
通讯员 黄秋月唐震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黄津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