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糟粕醋产业打造美食文化IP

2025-05-22 11:27:00

近几年,凭借着独特风味,糟粕醋俘获了无数人的味蕾,快速在美食界占得一席之地。这一从前只能在海南岛内享用的美味,借助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摇身一变”,成为火锅底料和调味品,走向岛内外餐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糟粕醋,距离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竞逐全国乃至世界的消费市场,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糟粕醋保质期从一周变一年

  近日,在位于万宁阳光金鹿产业园内的一个糟粕醋加工车间,机器高速运转,洗米、蒸饭、拌曲、发酵、炒制辣椒……流水线上,各环节的生产作业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最后,一批批糟粕醋产品被贴上“海岛永芳”的标签,即将被装车发往各地。

  “车间能实现从原材料到预包装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加工,不仅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糟粕醋产品日产能达5万吨。”海南永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寒冰介绍,产品除了供应省内外餐饮店、特产店、超市,还通过电商销售,目前他们正在准备申办出口资质和手续,积极与东南亚地区的经销商洽谈合作。

  从小就看着家中长辈制作糟粕醋的张寒冰对糟粕醋有着深厚的感情。由于看好产业发展,她返乡创业,想要用科技的方式,把传统美味保留下来。

  糟粕醋令人回味无穷的酸辣甜复合味型,关键在于菌种发酵的控制和管理。传统的糟粕醋生产长期依赖经验,家家户户因制作技艺有偏差,容易导致品质不稳定。

  如何还原传统风味?张寒冰带领企业联合科研团队不断尝试,反复调整,将传统古镇百年发酵工艺与现代科学生物发酵技术相结合,这样发酵出来的米糟风味浓郁香甜,味道正宗。不仅如此,他们还采用当地新鲜辣椒自行发酵和腌制,调配了几种辣椒比例,生产的糟粕醋辣味层次更加丰富。

  普通糟粕醋的保质期在7天左右,而将米汤、辣椒经过预包装分隔后,保质期可达12个月,这也为糟粕醋在市场上的广泛推广提供了条件。

  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生产技术的突破,海南越来越多的糟粕醋作坊开始了企业化运作,探索糟粕醋预包装产品。

  2021年,来自文昌铺前的投资人林冠与“铺前三婆”糟粕醋品牌第四代传承人李肖云一拍即合,将“铺前三婆”糟粕醋落户定安山地村并成立企业,引进自动化生产线,推动糟粕醋规模化生产。如今,“铺前三婆”已针对性地研发出适于远距离运输的浓缩、半浓缩等糟粕醋产品,并不断创新,陆续推出糟粕醋海鲜米粉等30多种不同口味的产品,让糟粕醋可以像方便面一样,走进千家万户。

  林冠说,去年9月,通过一家外贸公司,他们的糟粕醋产品首次出口美国。如今,为了更好地打开国际市场,公司持续拓宽外贸供应链合作,陆续推动产品入驻国外的电商平台。

产业发展前景初显

  张寒冰认为,糟粕醋有着极强的地域性、丰富的可塑性和延展性,且目前已有先行者进行产业化布局,发展前景已初步显现,“眼下迫切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制定糟粕醋行业标准,明确生产工艺、原料配比和质量标准等,推动产品走向更大的市场。”

  随着糟粕醋热度持续升温,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糟粕醋产业的决策部署。文昌作为糟粕醋的发源地,也积极推动糟粕醋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引进多家企业建设现代化的糟粕醋生产线,并开发建设木兰湾三婆糟粕醋文化体验馆,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推动糟粕醋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昌市副市长韩亮介绍,目前,文昌正加紧制定关于推进糟粕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方案,并积极对接有关部门制定糟粕醋地方标准,推动糟粕醋产业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让业界关注的是,今年4月底,海南特色热带食品研究院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揭牌成立。该研究院由海南年百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大连工业大学等四方共建,汇聚专家团队,致力于以科技创新推动海南传统食品产业升级,让糟粕醋等特色美食从地方小吃成为美食文化IP。揭牌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表示,研究院将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转化”的创新链条,不仅要保留糟粕醋的传统风味,更要提升其营养价值和食品安全性,使其符合现代健康消费趋势。

  海南年百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陈昌胜介绍,公司已在陵水建成现代化糟粕醋生产车间,同时推动产业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研究院计划在未来5年内打造从原料种植到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目标产值达500亿元。

  “发展糟粕醋产业,我们是充满信心的。”海南本土企业家、海南金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茂直言,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加快推进,会有越来越多游客到访海南,通过工业化思维发展糟粕醋产业,不仅能让每一位中外游客都吃到正宗的糟粕醋,也能进一步打响海南美食品牌。

  叶茂表示,如今海南对糟粕醋产业的发展愈发重视,希望能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发展格局,让糟粕醋产业成为海南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范本,让人们一提起糟粕醋,就会想到海南。

  (邱江华 李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