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跨界文艺工作者的时代印记

2025-05-08 16:18:00

从浙江嵊州的翰墨世家到江西瑞昌的乡村课堂,从高校学府的青春才俊到人民武警的军旅笔触,三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文化创作者——周丽云、曹新生、李卓伦,以书法、诗歌、散文等为媒介,在时代的长卷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他们或深耕传统艺术,或扎根基层教育,或探索青春表达,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图景。

金融人的翰墨江湖

在江苏徐州金融系统内,“周主席”是同事们对周丽云的亲切称呼。这位中国人民银行徐州中心支行工会主席的老金融人,办公桌上总少不了一方砚台。午休时分,他常提笔临帖,墨香与报表上的数字交织成独特的工作日常。

1955年生于浙江嵊州市的周丽云,自幼受江南书风熏陶。他在南京师范大学求学期间系统研习书法,工作后仍坚持每日晨课。他在书法领域取得了系列成绩,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书法作品《梵琦诗一首》在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中入展。书法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及行业展览中有过入展获奖,作品被报刊杂志刊登,并被相关单位和个人装挂及收藏。在《中国改革》期刊发表文章。

数学公式里的诗意栖居

江西瑞昌第五小学的数学课堂上,曹新生正在讲解分数运算。当粉笔写下等号时,没人想到这个戴黑框眼镜的教师,深夜会在天涯论坛连载小说。1977年10月出生的曹新生,在瑞昌市第五小学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他自嘲是“被数字耽误的文人”,却在小学数学教研岗上耕耘28年,同时创作出20万字长篇小说《无名者》,发表多首诗词作品。

他1995年从师范毕业即扎根乡村教育,带学生测量操场角度时,会即兴吟诵“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讲解统计图表时,又联想到《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百态。这种文理交融的教学风格,让他的课堂总是充满笑声。作为江西作家网签约诗人,曹新生的诗词常从教学日常中觅得灵感。网络文学浪潮中,他选择以教师视角书写《无名者》,讲述乡村教育者的坚守故事。

在校大学生的散文觉醒

某高校宿舍楼深夜亮着的台灯下,00后在校大学生李卓伦正在修改散文《银杏树出新芽》。这个2003年11月出生的年轻人,已有作品连续登陆《人民武警报》等主流平台,李卓伦成为中国作家联合出版社高级签约作家,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在《人民武警报》、人民武警新媒体、天津散文微刊、津沽散文、北平文学、今日作家等新媒体平台刊载文章。在人民武警微信公众号发表《故乡的麦田》《银杏树出新芽》等作品。

李卓伦的作品充满时代印记。在《故乡的麦田》中,他写留守老人用微信视频“收割”子女的问候;《胡同里的二维码》则记录老北京将早餐摊接入外卖平台的变迁。作为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他擅用新媒体语言解构传统散文范式,人民武警公众号编辑评价其文“既有泥土气息,又带着像素的温度”。

从周丽云案头未干的墨迹,到曹新生批改作业的红笔,再到李卓伦敲击键盘的指尖,文化的火种在三代人手中传递。他们或许身份不同、风格迥异,但都以笔为犁,在时代的土壤上深耕不辍。在他们的笔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创作的轨迹,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如何在传承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