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致中“移”路坚守 医者仁心

2025-05-06 09:42:00

刘致中查看影像诊断病情。记者 王嘉伟 摄


在包钢医院泌尿外科的病房里,记者见到了前不久接受了肾移植手术的郑军。只见他虽然身体消瘦,但面色红润、精神十足,就连眉梢间都洋溢着重生的幸福。

十年前,郑军被确诊为尿毒症,曾经的透析生活度日如年,痛苦挣扎,等待一个活下去的机会,术后的恢复期让他感慨良多。“真心感谢刘致中主任,是他的精湛技术和暖心的关怀,让我看到了希望,给了我们家庭重生的机会。”郑军嘴唇颤抖地说。

像郑军这样通过肾移植重获新生的患者,在刘致中团队精心治疗下已有830多例。刘致中34年如一日坚守在泌尿外科临床一线,在肾移植诊疗技术领域填补了自治区的空白,推动了内蒙古地区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先后获评为自治区好医生、自治区劳动模范、自治区名医、首批“鹿城英才”等称号。2025年,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有效医疗手段,而器官移植因其复杂程度高、风险大,被誉为临床医学技术“王冠上的明珠”。

早在1981年,包钢医院就开展了自治区首例肾移植手术,1991年泌尿外科正式成立,起初仅有医生5名、床位16张,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刘致中就是其中一员。“从首例肾移植手术完成后,我们每年都会进行多例肾移植手术,2000年我们又突破微创技术,经过多年的学习与追赶,可以说,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大中型医院在技术层面上已没有差别。”包钢医院泌尿肾脏医学部主任刘致中说。

2007年,国家施行《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规范人体器官移植,保证医疗质量,维护公民的权益,包钢医院成为全区唯一一家具有肾移植资质医院。2011年和2015年,又先后成为全国第二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试点单位”和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

目前,我国器官的唯一合法来源是公民自愿捐赠。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活体捐赠的双方必须是亲属。因为活体捐赠会伤害捐赠者的身体,受到严格限制。因此,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器官来源,是公民死亡后捐赠,这一工作主要由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负责。

“我们参照国际标准,通过研究典型案例、凝聚专家共识、总结实践经验,历经十年时间于去年出台了一本肾移植领域的指南,从无到有,建立起完善的国内技术标准和器官移植管理体系。”刘致中说。

如今,包钢医院泌尿外科形成以“肾移植和微创技术”为特色,各亚专业全面发展的学科特色,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带来希望。“34年,我从管床医生一直干到科主任,泌尿外科也由原来小科室成长为自治区专业重点学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把最优秀的医疗技术留到了家门口,让包头人不用远赴他乡求医问药。”刘致中说。

器官移植是医学的奇迹,是生命的接力。

近年来,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器官捐献与移植数量稳居全球第二位。但随着人均预期寿命增加、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发病率增长、思想观念改变等原因,接受和等待器官移植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加。

“我们专门成立了人体器官获取分配科,聘请专业协调员寻找符合捐献条件的潜在捐献者,与病人家属进行沟通,争取家属理解,并在家属的同意下,安排医学专家对病人病情进行评估,查看其病情是否符合人体器官捐献的要求,通过评估并取得其家属签字同意后,还有供体维护、获取、分配、转运等工作。”刘致中感慨道。

“我特别愿意接受采访,也是想通过我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么一群人能坚持下来,理解关心支持这项事业,从源头提升器官捐献民众知晓度。”刘致中说。

在刘致中看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不仅要在劳动实践中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地付出努力,还要不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改造劳动方法,提升劳动效率。更重要的是要影响和带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关心支持人体器官捐献事业。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嘉伟;实习记者:张语嫣)